文章目录
突然看到贝聿铭去世的消息,感到难以置信。仔细想来,他才是李小龙之后唯一一个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称得上真正偶像级的华裔了,现在他死了,这个位置就只有马友友了。如果马友友也死了,那估计就没人有这个地位了。其实贝氏的意义并不只是在于他是一个建筑大师,而是在于他的生涯 embody 的是两重不可复制的经验,一是他是近代中国经过西化洗礼的古典文化的结晶,这点上他和梁思成接近,但他同时又是美国二十世纪中期现代派艺术大兴时代的结晶,一般人很难同时具有这双重素质。前者塑造了他独有的对形式美的敏感,后者提供了他的建筑语言,两者缺一不可。因为就建筑而言,贝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前者使他能在不丢弃本质的前提下不断蜕变和适应新的设计要求,而不是恪守一种信条和模式,虽然他的几何图形为主的语言始终隐约出现在他的一切设计中,但这种语言被赋予了文化的特质,不再单调。这点上他超过了很多著名的设计师,比如美国的 Yamasaki 和 Michael Grave 等等,包括现在当红的 Robert Stern 甚至 Frank Gehry 等人。这也是他受欢迎的程度始终不坠的秘诀之一。同时他那种东方人的教养也出奇不意地成为他事业公关的利器。我刚看到一个英文悼念文章说他非常具有 competitive ambition,这是很有道理的。以前有个学建筑的美国朋友告诉我说市面上有名的建筑师首先必须是个公关能手,否则设计再有创意,不能获得雇主就只能活在图纸上。贝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公关能手。他的才华和修养恰恰在一个美国对华人仍存刻板印象的时代起了作用,使他反而能胜出。
贝聿铭的设计我也喜欢,虽然他不能说是我最喜欢的当代建筑师。那个位置还得留给 Louis Kahn。但贝在我心目中有特殊的意义。都是苏州人,而且他父亲的住宅就在我小时住的弄堂的斜对面。我很有幸见过他一面,那是九十年代后期我去华盛顿开会,间隙跑到国家画廊的东馆参观,正巧碰上他在场,原来那年是该馆落成二十周年(?)庆典,他来参加。我当场拿了一张明信片请他签了字,他很和蔼。那张明信片现在也不知道放哪了。
贝的设计我说不上来哪个是最喜欢的。第一次去东馆时很为其设计折服,但去年冬再去,那种感觉少了很多。可能最喜欢的仍然是卢浮宫的金字塔,因为把他的几何语言和卢浮宫特有的古典主义特质和法国的帝国主义想象完美结合到一起,而且内部空间处理很高明,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从他那里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地下空间的设计。只要看看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和第二体育馆的地下空间改造就可以知道这种语言应用的范围有多广。他在中国大陆的设计其实最成功的还是最早的香山饭店。他的苏博设计很受欢迎,但我并不觉得很有震撼力。我常思考为何对我没有那种冲击力。按理说苏州园林和传统建筑是贝最熟悉的建筑资源,但可能恰恰因为这个原因,他反而无形中受到了某种束缚,放不开手脚,以致于使用的建筑语言有点拘谨,追求的反而是形似,远比不上他在中东的博物馆设计。可见陌生未必是坏事,和自己熟悉的东西保持距离常常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好了,明天还要会议报告,就写这么多了。
网友热门回复
-YanlinLu-:和马友友先生跳过一支舞,可能是这辈子最高光的时刻,没有之一的那种
heayalee:李安?
帕格尼尼的左手:出生于有很好中国传统教育的家庭,又从很年轻时甚或从小就接触西方文化。这个条件从马友友以后就很难具备了。
槑仙生:在我心目中赵无极和贝聿铭、王大闳这三位是真正现象级的大师……
鸟曰_:苏州博物馆其实是他儿子设计的,他只是挂个名字了
zdrtyubvgdsqwpoln:还有郎朗
李昂达:他和赵无极的合影
微风没有颜色:写得好。法国卢浮宫的金字塔设计是神来之笔。102岁,寿终正寝。
李小瓦瓦:恰恰最喜欢苏博,从园林中出来,白墙与线条的结合,完美组合了新与旧,在那个环境中非常耀眼,但又和和谐。
去雲中上師微博查看:https://weibo.com/2656905034/HuyGArE4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