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古镇、红色古镇【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

爱必应

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一座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这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著名史学家罗泌的故里,这里是庐陵文化重点发祥地。在这面积2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滋养着3.18万人口。2008年,这个镇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这个镇被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吉安,获此殊荣,唯有富田。

1

历史传承,千年积淀。富田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战乱时期。富田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先有柳塘街,后有花岩市,柳塘街衰败,富田街才兴。柳塘街始建于三国,盛于唐代。宋朝中叶,柳塘街开始衰败,才有了富田街的雏形。那时有九街十八巷,天天当圩。富田镇拥有宋、元、明、清时的各种建筑,其中以祠堂、庙宇最为显著。祠堂、庙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凸显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富田王家宗祠诚敬堂是一座全国罕见的大祠堂,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经历500多个春秋。匡家村的娘娘梳妆楼、庙宇以及以“大夫第”为首的古建筑群,凸显了赣中民宅的建筑风格,为研究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好的范本。富田镇文化底蕴深厚,除拥有丰富的儒家文化外,还有佛教、道教文化,近年还有从云南、贵州涌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它们在富田重叠,又相互融洽,造就了富田文化的独树一帜。

 

红星闪耀,永久记忆。富田镇无论哪一个村庄,都经受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富田是中央苏区革命活动的中心,毛泽东、朱德、陈毅、曾山、邓小平、毛泽覃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战斗和生活遗址,现在还保存了赣西南特委第一次党代会旧址、苏维埃邮政总局(后迁移东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旧址、公略中心县委驻扎地、毛泽东下井冈山后建的列宁台、红军医院、红军教导营等旧址群,同时还保存红色标语300多条,鲜活而生动地体现了红色革命时期各个珍贵的历史镜头。从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走出了袁新平、刘贤权等8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3

物华天宝,岁月珍藏。富田,人杰地灵,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名人荟萃之城。文山故里、状元村、邓小平祖籍、将军镇……说起富田的人文景观,更是赫赫有名。

 

文天祥墓坐落在木湖村委会大坑村北的虎形山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北斗星方位散落在匡、王、文家三村的“七星伴月”景观,是全市境内保存完好的横坑村清代特大屏风,“村街合一”、“道佛合一”、“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体现了富田镇深厚的千年历史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喜爱和推崇。从文家、王家、匡家往西走约1公里,是胡立教的故乡陂下村(胡立教任上海市长时,江泽民是他的秘书,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的主人翁原形就是胡立教)。陂下村有牌坊3座,其中一座是“迎龙门”圣旨牌坊。陂下书院又是公略县县委旧址,保存完好,现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楼、下厅村是一个大村落,以罗姓为主,历史上出了史学家罗泌。近期又在富田镇横坑村发现邓小平的先祖邓光荐(邓中甫)的坟墓。(详见历史记录片《我的父亲邓小平》)。

 

富田的古祠

4

青原区富田镇是个文明古镇,尤其是独特众多的古祠,令人叹为观止。横坑村是一个多祠堂的古村落, 在匡家村明清时期建筑的祠堂就有11座之多,分别叫:崇孝堂、善乐堂、思养堂、踵芳堂、节寿堂、仁亲堂、樵谷堂、复心堂、毓秀堂、攀桂堂、光裕堂。

匡家村“大夫第”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据《富田匡氏族谱》记载:明神宗时,匡家村出了个匡常大,被皇帝敕封为奉政大夫,并御赐在村里建一座“大夫第”,以光宗耀祖。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村仅有老幼50人,却有25座祠堂之多,大多毁于战火,这些祠堂分别是:防御使第、崇义堂、孝敬堂、安老堂、遗安堂、清隐堂、寿轩堂、垂裕堂、体仁堂、学古堂、顺公祠、耕隐堂、俱庆堂、养性堂、继文堂、五桂堂、鲁公祠、吉公祠、继志堂、明性堂、琯音堂、玉川堂、护翠堂、和公祠、竹隐书院。现仅存11座。

青原区文物普查人员在该区富田镇王家村诚敬堂发现了一块明代成化二年(1466)的《龙川灵祐庙碑》和一块崇祯五年(1633)的“月光台”大事记石碑。两块石碑一样大小,长130公分,宽65公分,厚12公分,均为青灰色,每块重达三百斤。

据《龙川灵祐庙碑》记载,富田的南禅寺在富水河边的龙川阁旁,原名芙蓉庙,前为大雄宝殿,后为圆通阁。后南禅寺迁到了王姓的村中间,也就是1930年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赣西南特委联席会议旧址。而龙川阁旁又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出生地,在宋光宗绍熙年间王姓还建有七层高的邹婆塔。这块石碑是明代一学者为弘扬王家村人王康楔浴血疆场、死而不倒、被封为王的事迹而写另一块石碑记载的是明崇祯五年(1526年)闽寇入侵,王姓子弟在古城墙上、月光台山野抵御强寇,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半边富水河的经过。碑文为篆刻阴文,有王氏子弟25个立碑人姓名。这两块石碑的发现,为了解明代时吉安所发生的战事史实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青原区富田镇王家诚敬堂是全国罕见的大祠堂,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历500多个春秋。北宋初端拱年间(988年),开基祖王经信(字诚敬)由庐陵七十六都甲村迁入富田,发展到现在村里居住的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祠堂座东朝西,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屏风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整个祠堂长82米,宽44米,总面积为3646平方米,其建筑规模之大在国内实属罕见。祠堂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全靠两根石柱支撑,顶层为四角棱形、鳌鱼翘首、喜鹊聚巢阁。前面的木雕图案有人物花草和文字,阁楼上的风铃叮当作响,十分悦耳。

“诚敬堂”的建筑体现了三大特色:构思奇、选材奇、建筑艺术奇。

一、天井大而有栏杆,正厅高而有穹窿状天棚,祠堂里有水池和亭台楼阁。

二、整座祠堂共用木料约2000立方米,仅杉木立柱就有88根,并且直径都在60公分以上。正厅的两根杉木立柱,直径100公分,有两人合抱之大,世所罕见。那是从湖北神农架运回来的。

三、全栋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都是用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天井中与祠堂同龄的四株桂花树,分为两金两银。尤其是金桂,品种珍贵,很难繁殖。

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纵深分为五个层次。“枢密院”三个大字匾额,是皇帝为王姓的祖先王休文的功德而御赐的。

天井上飞檐翘角的是“羼亭”,又叫”抱厦“。奇妙的是左右两边的水池,中植铁树,终年不干。

 

富田镇陂下古村

2

青原区富田镇陂下古村中有4个牌坊、36座祠堂、18口古井、24对千年的锡制架、封闭式巷道、“星聚堂”里的龙凤楼阁、腰鼓、龙灯、王鞭以及精美的木雕、石雕。

北宋末年,胡晃才从陂头甲村迁入,因为胡姓人口发达,就建了这座“敦仁堂”。现在,胡姓人口近两千人。这既是个有十六对双胞胎的古村落,又是个充满战争硝烟的红色古村落。

 

大革命时期,这里是公略县委和公略县中心县委所在地,“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敦仁堂里召开,红军学校搬到了“竹隐堂”,乐善堂”成了红军学员宿舍;毛泽覃在“星聚堂”里主持召开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分子会,并在会上作了报告。公略县保卫局驻扎在“志笙堂”,红军模范营驻扎在潭滨堂,后改为红军独立师。毛泽东、朱德、毛泽覃、张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

 

 

美丽的富水河绕村而过,陂下古村就掩映在浓浓的古樟之中。村中有80棵500年以上的古樟,村东面一片翠浪翻滚的枫樟群,中间间杂着几十亩的毛竹林,风景十分优美。桥头东端有一棵奇特的“合欢樟”,树中间长出一棵“凉伞树”,犹如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站在丈夫的肩膀上向远处眺望,又恰似这位少女在毫不保留地展示她的风姿。树冠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约10个大人才能合抱起来。古樟,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份神秘。

母子樟:5

每个村庄都有巷道,不是整齐划一,就是蜿转曲折、错落有致,而青原区富田镇陂下古村的巷道却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全村的巷道都是封闭式的,只留四门进出。这是因为,古时候,战乱濒临,附近的大山上都有贼寇占山为王,喽罗们经常下山到村庄里骚扰。为了抵御强盗的劫掠,才把村庄建成了封闭状。贼寇进入巷道内,只需将大门一封,贼寇就只剩下挨打的份了。

陂下是个多姓氏的村庄,开始是各个姓氏自建封闭式的巷道,并且有的墙上还留了枪眼。以后人口增多了,就把整个村庄封闭起来,只留下迎龙门、朝天门、延福门、龙川阁四个门出入,形成了“大封闭圈”内套“小封闭圈”的格局,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正因为有了这种封闭式的巷道,陂下村人多次成功地抵御了土匪的劫掠,便自以为可以跟军队抗衡,这才遭到了太平天国军队的血洗。这种封闭式的巷道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但它毕竟为我们了解古村落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富田镇陂下古街是青原区至今保存完好的古街之一。

 

陂下古街始建于清道光甲午年,距今180多年。古街不长,仅百余米。街市不大,可“布匹染坊”、“粮食杂货”、“醩坊”、“药铺”,样样俱全。很长一段时间非常兴旺,直至解放后才停圩。徜徉在这条不足百米的古街上,在品味浓厚的商业气息的同时,你一定会想这种山区村落的商业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个问题。

 

据《潭溪胡氏族谱·安人堂》记载:“道光甲午,族人设亥(该)市于此,有闤有阓,有街有巷,有阁有井。不数月间,人迹纷如,百货辐辏,遂成一大圩。……州同胡君绍亭,建安人亭于东南隅。亭畔构唐肆数楹,取其赁值设茶亭中,以饮渴者,而东南喧阗矣。……”这就说明与古街同时建筑的还有“安人亭”,这座阁楼式的亭子是州同胡绍亭为了体恤无房无食的孤儿寡母而建的。有趣的是陂下胡姓人家的婚丧娶嫁都必须经过此亭,说是“安人,安人,想平安就过亭”,这种习俗一直持续到现在.

古街、古亭,凝重的历史在淳朴的民风里驰骋。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发表评论